close


Intel 此次在 Core i7 正式發布前,特地為 blogger 舉辦了 Core i7 的搶鮮賞玩會。小弟有機會親身體驗一下 Nehalem 的效能,也同時在正式上市分享給大家了解一下目前 Nehalem 的實際進展如何。

個人覺得這次的做法是把 IDF tech session 的精華重新整理後再提供給台灣 blogger,另外現場還有兩台 Core i7 實機 (配 Intel 自家主機板) 進行展示。不過由於小弟對飆效能和超頻沒有多大興趣,因此沒去看實機測試的部份。相信會有其他的 blogger 或是論壇先進會公布,就不再多贅述。

本來以為所有 slide 在 IDF APAC 應該都找的到,沒想到軟體的部份還是得殺回 IDF US 找,而且不齊全,看來主講者有拿其他非 IDF 的 slide 加進來 (還是有隱藏 session 我沒找著?)。
這樣也好,至少表示講師沒打算只拿 IDF APAC 的簡報檔幫 blogger 溫習功課。
講老實話,除了工程師和少數有心研究的人之外,我也不覺得有什麼人會這樣乖乖的看過 IDF 簡報檔,導讀其實是有必要的。

IDF 簡報檔下載點:
https://intel.wingateweb.com/taiwan08/scheduler/controller/catalog  --> IDF APAC

https://intel.wingateweb.com/US08/scheduler/controller/catalog --> IDF US


11/1 的這場簡報,基本上分成硬體和軟體兩大部份。先說明 Nehalem 架構的構想和改良之處,接著是說明 ISV 如何才能發揮多核多緒的功效。

開場再次強調了 Tick-tock 模式,這大概所有人都熟到不行了 (至少會背到 Sandy Bridge 吧?),就跳過去不再贅述。 

接著說明的是這次 Nehalem 架構為了滿足從 Moblie, desktop 和 server 所做的調整,也就是把 Core 和 Uncore (非運算核心功能) 兩個區域分開。每個核心還是各自保留 L1/L2 cache,共享 cache 丟到 L3 來做。據稱這樣的做法可以得到最大的彈性。

核心區看打算跑多快就上它幾個,當然前提是多核多緒的程式可以充份發揮它們的功效。server 用就給它八核,desktop 四核,要省電的筆電就給它二核唄。

非核心區,像是 QPI 好了,在 server processor 上就可以多打幾個上去;繪圖核心看情形決定要不要上;IMC 已經整合到處理器裡頭的 Uncore 區來了,剛好讓 A 社有機會打打嘴炮說 I 社抄他們的。






 


接著介紹的是 Nehalem 裡頭的各個功能區域部份,像是執行單元 (Execution Units) 從三個增加到四個等等。


接著的三連發是在解釋新的 Turbo Boost Technology (原名 Turbo mode),也就是把原來在 Merom 使用的自動超頻技術給移到 Nehalem 來用,而且範圍擴大到四核 (桌上型)。至於這會不會搬到 server 上去用嘛,小弟倒是忘了問。
不過依常理來說,MIS 要是和老闆提到把 server 沒事拿來超頻,恐怕會被 CIO 砍死的說。
畢竟拿企業的 AP/DB 運作來開玩笑,可能會弄出不少條人命,還是少試為妙。



再補充 Turbo Boost Technology 另外的三連發圖。大家可以發現和前三張不同,這是從 IDF 簡報檔裡挖出來的,這次的 Core i7 沒提。
至於原因是不想講還是嫌麻煩懶得講,請大家自行發揮想像力吧。
  

然後就要介紹 X58 系列囉,ICH10 強化到可以支持 2x16 lanes。現場展示的 Intel 自家主機板上是有兩條 PCIe 2.0 插槽沒錯。
這次沒求證,是不是多打一顆 nForce 200 上去,就可以直上 NVIDIA SLI。想想這還是留給其他重量級 game 玩家來問吧,小弟個人對這種耗電玩 game 的方式沒太大興趣。



  


後半段軟體的部份,會再寫一篇補上。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guruchi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